妙解中国园林美学意境,名家做客湾区书屋话“公园美育”

发布日期:2024-01-29 06:58    点击次数:209

公园,是市民休憩的公共空间,古代园林作为集合中国美学之大成的空间,寄托历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。

12月26日下午,由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指导,广州珠江公园、花城出版社、湾区书屋主办的“中国经典艺术美学”丛书的第三场分享活动,在珠江公园湾区书屋举行。活动现场,“中国经典艺术美学”丛书主编、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会长顾作义开坛主讲。

顾作义围绕《园冶》——中国古代园林美学奇书的品读展开,结合自己所著《〈园冶〉之中国园林美学》一书,将中国园林的审美旨趣、文化意涵娓娓道来。

据了解,由花城出版社推出的“中国经典艺术美学”丛书日前正式首发。丛书选取小说、诗词、书法、园林、绘画、音乐六种艺术门类的经典名著为范本,运用美学理论进行详细论述,配以300多幅精美古画插图,为读者开启一扇扇“美”的大门。

活动现场。

分享会上,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唐孝祥,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程晓山,广东省风景园林工程大师谭广文,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、院长代色平等业界“大咖”云集,探索当代园林建设之道。来自华南植物园、白云山风景名胜区、云台花园、石门公园、流花湖公园、十九路军陵园等多家公园的职工出席本次活动。

“中国园林是中国人心灵家园”

分享会伊始,顾作义开门见山地表示,传承和创新中国园林艺术是建设“美丽中国”的重要内容:“要想将‘美丽’写在中华大地上,必须让中国园林艺术走进生活、走向世界、走向未来。”

顾作义为听众深入介绍了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。中国建造园林的历史源远流长。秦汉以前,园林被称为“囿”,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、游乐的场所。后来,由“囿”演变为“苑”,此时的园林是集耕作、狩猎、娱乐一体的“天然山水园”。

活动现场。

在西晋张翰的诗句“暮春和气应,白日照园林”中,首次出现了“园林”一词。魏晋南北朝的失意文人寄情于山水,促成了山水、园林与怡情的“联姻”。到了宋代,“写意园”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园林进入成熟期,明清两代则是中国园林营造的鼎盛时期。

《独乐园图》仇英(明)

顾作义认为,明代造园家计成《园冶》一书的问世,标志着中国造园理论的确立。基于《园冶》所揭示的园林审美境界,他从“天然”“巧妙”“雅致”“神韵”四个关键词,为现场观众解析中国园林的自然之美、营造法式之美、艺术之美和人文之美。

由《园冶·园说》中“虽由人作,宛自天开”的观点展开,顾作义提出中国园林“真、善、美”的美学本质,它是集康园、乐园、艺园和心园等功能于一身的审美空间。

从“聚名山大川鲜草于一室”、构“壶中天地”的自然之美,讲求“中和精神”“巧于因借,精在体宜”的营造法式之美,到“雅致”“天趣”的艺术之美,再到隐逸平和、气韵生动的人文之美,顾作义层层展开,带现场听众和读者一同步入中国园林的美学之境。

顾作义讲道,岭南园林萌芽于秦汉,成熟于宋元,兴盛于明清,除了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的“雄、奇、险、幽、秀、旷”的特点以外,与江南园林、北方园林有所不同,形成独特的风格。

“以‘岭南四大名园’可园、清晖园、梁园和余荫山房为例,岭南园林还具有岭南文化精神,经世致用,务实致用,融合中西,典雅而又质朴,既有乡土味而又兼容西洋味!”他说。

顺德清晖园

“中国园林是集建筑、山水、植物、艺术、人文于一体的艺术综合体,既是中国人的生活天地、艺术空间,又是心灵家园。”顾作义总结道。

让公园成为全民美育阵地

数百年前的《园冶》为当下公园建设,又能带来哪些启示?与会嘉宾对之展开精彩对谈。

唐孝祥认为,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包括四个审美维度,分别是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、时空一体的设计思维、情景交融的意境内涵与有无相生的空间处理,“这些都是中国园林的特色所在,我们也应该好好学习并发扬光大”。

活动现场。

程晓山曾经参与珠江公园的设计和建设。她介绍,在这片地势低洼的冲积地上,设计师根据《园冶》提倡的“妙造自然”的理念,因地制宜地挖湖堆山,营造出移步换景的观赏效果。自2001年10月向公众开放以来,珠江公园已成为当代岭南园林的代表作,曾经获得首届“岭南特色规划与建筑设计评优活动”的岭南特色园林设计金奖。“真正的名园不是一时一刻能够成形的,也需要园主、设计师、工匠经年累月地努力和维护。”谭广文感慨道。

苏州沧浪亭一角

不过,代色平也指出,当代公园建设同样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:“有些现代园林的人工痕迹太重,看起来不真实自然,市民游客评价自然不高。”她表示,《园冶》所提倡的“虽由人作、宛自天开”“师法自然、妙造自然”的理念,仍然非常值得当代“公园人”学习。

主办方介绍,接下来,湾区书屋还将继续举办“中国经典艺术美学”丛书分享会,顾作义期待公园能够成为全民美育的阵地,大力传扬《园冶》《古画品录》《红楼梦》等美学经典,不断提升社会大众的审美水平,通过艺术的生活化、审美的生活化,为建设“美丽中国”贡献力量。

南方+记者 杨逸 李培

通讯员 朱英豪





Powered by 炒股入门知识-炒股app下载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365站群 © 2009-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